requestId:689bb21d43a6e6.94679395.
《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任文利著)序文
作者:蒙培元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十九日辛亥
耶穌2瑜伽場地015年8月3日
任文利博士的《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是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寫成的一部耐人尋味的著作。這里所說的“問題”,既是私密空間新儒學即理學在其本身發展中所具有的問題,也是作者在不斷追問中所呈現的問題。
要使問題真正成為問教學場地題,必須深刻到所研討的文本之中,以“洞然觀火”的精力作一理論思慮,并以古人的目光,跨過時間的維度,使之呈現在古人眼前。這樣,本具的問題和呈現的問題既構成歷史與現在的張力,同時又在作者的“敘述”和“言說”中獲得了統一。是以,通讀全書,既有鮮明的歷史感,又有強烈的現實感,在問題意識的統領下,歷史與現實走到一路了。這也許可以用解釋學的語言表現,解釋者和文本之間實現了“視界融會”。
本書所探討的,是王陽明及其后學的心學問題。依照傳統的說法,王陽明心學直接來源于南宋的陸九淵。可是,假如不是逗留在“現成的”結論上,而是深刻到新儒學的問題自己,就會發現,與陸九淵比擬,陽明甚至整個陽明后學所面對的問題,顯然要復雜得多。若以整個新儒學的問題來看,其形而上學的理論架構的真正樹立者不是別人,恰是朱熹。關于這一點,作者在“導論”中作了詳細論述。后起的陽明學恰好不得不面對朱熹這一形而上的顯學文本,無論是從歷史的淵源、語詞的運用還是體系的樹立上,都是這般。這是作者對心學與新儒學即理學關系進行縱向和橫向考核之后得出的令人佩服的結論。這一結論成為貫徹全書的基瑜伽場地礎觀點。在往后的論述中,作者始終堅持這樣一聚會場地種方式,即在橫向的陳述中,堅持縱向的歷史觀察,于傳承、變化中闡明分歧心學家的全新的提問方法、思慮方法。
就陽明文本講,既有與新儒學體系割不斷的歷史因緣,同時又有前、后期的分歧階段家教。作者是以“致知己”這一主旨的提出作為前、后期的分水嶺的。這一劃分與以前的包含黃宗羲以來的傳統見解有很年夜分歧,顯示了作者不是立體地進行歷史敘述,而是深刻到問題自己,提醒陽明心學構成、發展的內部脈絡。王陽明提出“知己說”,是理學發展中的一次嚴重轉變,這一轉變的實現,在于教學場地提問方法的轉變(也是敘述方法的轉變)。在提出“致知己”之前,他的學說中的重要范疇是“心體”、“性”、“天理”,焦點命題是“心即理”。這恰是對宋儒表述方法的繼承。但就其特征而言,這些范疇只是“預設”。宋儒對這些“預設”的陳述有一個“客觀”的方法,在王陽明這里,此“客觀”的方法沒有了(這只是從心性本體論上說,假如從宇宙論上說,王陽明始終是承認“天理天然”之會議室出租先在性的),但各范疇作為“預設”仍被現成地繼承下來。提出“致知講座場地己”之后,跟著便有“理障”、“無善無惡”等問題的提出,這可以說是對“心體”、“性”、“天理”諸“預設”的懸擱。而“知己”的最年夜特征是由“預設”走向“現成”,是人在品德踐履中的當下呈現。他認為這樣一來,朱子“心思為二”的問題就被戰勝了。個人空間
但“知己”畢竟是什么?這是研討陽明心學不克不及共享空間不提出的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很少追問這樣的問題。作者經過對儒學、新儒學、陽明心學的徹底追問,明確提出,知己是一個“知情合一”的范疇。這是一個非常主要的見解,也是陽明學研討中的一次衝破性進展,對于懂得陽明學甚至整個儒學都有非常主要的意義。當然,陽明既以“知”定名它,則“知”的意義的彰顯是知己說的一個明顯的特點。但問題在于,何故稱之為“知己”?
“知”可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它是感情的自覺,可以說是“情覺”,感情才是其真實內容;另一方面,它是“能視聽言動的”,可以說是“知覺”,“感應”是其重要方法。王陽明雖然對“心體”等預設進行了懸擱,但又沒有並且不成能完整放棄這一范疇,直到暮年還在應用它。就是說,他的知己說并沒有完整走向“現成”。這就意味著,“情”和“知”必須向上晉陞。而分歧的晉陞,其結果也是分歧的。由“情”上提而講“體”,則所謂“無善無惡”可以看作是有積極意義的“至善”的表述方法,其境界則展現為《年夜學問》的“萬物一體”說,知己的性命意義完整得以展現。由“知”上提而講“體”,則“無善無惡”只是具有消極意義的絕對知識,其境界只是“感應”中的“萬物一體”,與性命無關痛癢。
王陽明并沒有完整走上這樣的“分化”之路,可是,在他的知己說中已經包容著這種分化的內在張力。陽明所帶給我們的最富有啟發意義的就是中國心靈哲學整體性特征遭到一次嚴重的震動舞蹈場地。心靈主體的決裂、解構已不成防止。否則,不僅認知感性無法開出,品德感性也難以矗立。恰是這一“問題”,引出了陽明后學的演變。
陽明后學人數眾多,異彩紛呈,近年來已惹起學界的重視。但作者只選擇此中八人(王畿、聶豹、王艮、顏鈞、何心隱、羅近溪、劉宗周、黃宗羲)進行論說,意在展現陽明文本自己的一些問題,同時展現這些后學在解決這些問家教題時的獨特方法和貢獻。他們各自憑借對儒學特別是儒家境德哲學所碰到的各種問題的敏銳觀察和思慮,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式。如顏鈞的“神道設教”,何心隱對“品德他律”的提醒,羅近溪對“崇奉”即“信心”的關注,劉宗周在“體”上探尋“過”、“惡”的因子的嘗試,等等,不僅表現出陽明后學的分歧的個性特征,並且隨著問題的不斷顯化,爭論的不斷展開,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小樹屋趨勢。此中,宗教問題特別顯得凸起,成為良多后學談論的中間話語。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至于泰州一派的“蕩越”,則有不成“羈絡”(黃宗羲語)之勢。王畿沿著從“知”上言“體”的舞蹈場地標的目共享會議室的發展下往,意味著將最終脫離儒學的軌道。而聶豹的“歸寂說”似乎是補救龍溪之“弊”,實際上恰是由“知”上溯而言“體”的代表人物,因此成了真正的“歸謬”。
作者恰是從問題意識進手,不斷追問,不斷摸索,才展開了有深度的論述,構成了本身的獨特見解,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這既是歷史的研討,又不覺得只是對過往歷史的一種“陳述”,而是時刻覺得性命的躍1對1教學動,與我們本身的性命緊緊相連。
可是,這畢竟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對于資料的搜集、甄別是嚴謹的,對于問題的剖析是縝密的,可謂“絲絲進扣會議室出租”。
任文利博士是一位“好學沉思”舞蹈教室之士,不愿意輕易發表著作。此書于三年前完成,但他一向沒有拿出來發表,而是繼續搜集資料,思慮此中的一些問題。這次終于進行了最后的修正,送往出書。僅就這種為學的態度、作風而言,也是值得尊重的。
2002年11月18日
《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中州古籍出書社2005年1月出書,2006年1月第二次印刷
附:
【目錄】
導論
一、關于“天”
二、“綜合地說”——“六合之心”
三、“分化地說”——“理”與“氣”、“形而上”與“形而下”
上編 陽明心學
第一章 王陽明思惟的演變
一、黃宗羲《姚江學案》“前三變”、“后三變”考辨
二、“龍場悟道”與“致知己”:王陽明兩次主要思惟轉變考
第二章 “龍場悟道”后的兩個命題:“心即理”與“存天理往人欲”
一、“心即理”:陽明晚期心學的本體論焦點命題及其溯源
二、理是什么?——陽明晚期心學的迷惑及其答覆
第三章 “致知己”轉向的發生
一、陽明晚期心學之心體的預設──兼及“收斂”與“發散”
二、“致知己”轉向——“知”的意義的彰顯與廢除“理障”
一、“知己”內涵解析:“情”與“知”共享空間
二、感應與目標——以“四句教”為焦點
第五章 余論:作為本體的“預設”懸教學擱后的問題
下編 陽明后心學
第一章 “懸崖放手”:王畿
一、王畿之“調適上遂”
二、“出離存亡”:躋陽明于禪
第二章 “霹靂手腕”:聶豹
一、缺乏為王畿“救正”──聶豹與王畿
二、 聶豹之于王陽明與宋儒
三、“六合之心”、“理氣”
四、心性與修養功夫——以“已發”、“未發”為焦點
第三章 “尊身立本”:王艮
一、“跡”上的廓清:“出必為教學帝者師,處必為全共享會議室國萬世師”
二、“簡易”主旨:“尊身立本”
第四章 “裸體擔當”:顏山農
一、山農家風
二、奧秘主義:山農之“神道設教”
三、山農主旨: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五章 “出生主年夜道”:何心隱
一、關于“身家”
二、“心”、舞蹈場地“性”與“欲”
三、“建講座場地極”、“設矩”與“作主”──兼及“品德自律”與“他律”
第六章 “泰州派中獨一彪炳者”:羅近溪
一、“光景”與“主旨”
二、近溪主旨:“赤子之心,不慮不學”
三、品德意義的矗立:超出之“天”的信心的樹立
第七章 以功夫樹立本體之尊嚴:劉宗周
一、“乘王學之流弊而起”
二、“善”與“教學場地惡”•“中”與“過不及”
三、“生之謂性”與“性附近”
四、“情”與“意”
瑜伽教室第八章 “一洗理學套括之氣”:黃宗羲
一、黃宗羲之于羅近溪
二、“風行”與“主宰”之簡單
三、“一本”與“萬殊”之冒昧
附錄:重要參考文獻
后記
責任編輯:葛燦
TC:9spacepos273